微信 | 微博 | 抖音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法院新闻

对“症”下“药”,有“谏”有“纳”!老河口法院以司法建议“小切口”,破除社会治理“中梗阻”

时间: 2024-09-12 17:36 来源: 老河口市人民法院


从个案办理、类案分析中“溯源”提出对策,从应对案件“井喷”到司法与社会的良性链接,老河口法院切实发挥司法引领作用,对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深入研究,找到引发问题的根源所在,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司法建议,以司法建议“小切口”做好参与社会治理“大文章”。2024年以来,共制发司法建议书10份,其中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5份,联合司法建议2份,有效解决未成年人保护、金融信贷、婚姻登记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实现了让更多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勾勒未成年人保护“同心圆”

2024年5月,老河口法院充分运用司法大数据,围绕涉未成年人案件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和治理难点,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剖析未成年人犯罪、被侵害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社会治理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及时向教育局、民政局、妇联、共青团等单位发送司法建议,督促有关单位堵漏建制、完善管理,并跟踪问效,做好司法建议“后半篇”文章,民政局现已按照建议内容,向离婚案件当事人发放《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宣传单。同时,以此为契机,联合民政局、教育局、妇联、共青团等5家单位制发《关于协同建立家事及未成年人案件观护机制推进纠纷源头治理的实施方案》,构建“治罪解纷有法院、庇护救助有民政、情感疏导有团委妇联、回访帮教有教育机构”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大格局。

筑牢金融风险化解“安全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二号司法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信用卡监管政策维护金融安全的司法建议书》)要求,切实提升金融机构源头治理意识,老河口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对近五年银行类金融纠纷案件进行专题调研分析,发现该类案件多发的原因有:部分金融机构发卡授信及小额贷款不规范、借贷担保不规范、催收责任未落实、监管体系有待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大了金融风险,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针对发现的问题,老河口法院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督促金融机构从源头上做好防范化解。司法建议书送达后,得到积极回函反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老河口监管支局及时到辖区银行座谈调研,通报相关问题,并要求各银行全面梳理核查,组织开展贷款业务及信用卡业务专项督查。

巧解虚假婚姻登记“撤销难”2024年1月,老河口法院在办理马某诉老河口市民政局婚姻登记行政诉讼案中,发现该案存在使用虚假身份骗取婚姻登记的情形,根据法律规定,此案已超过起诉时效,依法应当裁定驳回。但承办法官考虑到,若是就案办案,那当事人就会继续陷在错误婚姻登记造成的困扰中,实质性化解纠纷才是重中之重。经充分沟通和仔细研判,承办法官参照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民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妥善处理以冒名顶替或者弄虚作假的方式办理婚姻登记问题的指导意见》,向市民政局发出撤销婚姻登记的司法建议书,以柔性的司法建议取代刚性的判决裁定,助力矛盾化解。市民政局收到司法建议书后十分重视,对相关情况核实后,按照法定程序依法作出了撤销决定。马某收到撤销决定告知书后满心欢喜表示感谢,并当场提交了撤诉申请,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谏”有“纳”,方能治“病”消“患”。平等沟通、合作共赢,司法建议方显“柔性”;专业严谨、科学可行,司法建议才有“刚性”。截止目前,老河口法院司法建议反馈采纳率达80%,按期反馈采纳率达100%,“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效应还在不断放大。